朱德不僅是一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壯懷激烈、氣沖霄漢的詩人。他的才情、學養、氣度和趣味,在他早年撰寫的三副戲樓楹聯中就有令人嘆服不已的揮灑和展示。
這三副戲樓楹聯的第一副是瀘州滇軍軍界舞臺楹聯:
大英雄惟有上臺難對兩朝絲管五族旌旄如此江山更有何人偷生自打收場鼓,
好歌舞莫教稱頌錯看北帝披猖南呼革命這般局面仍余我輩入蜀重麾破陣旗。
這副楹聯是朱德于1916年1月隨蔡鍔率護國軍討袁入川到達瀘州時所作。此年他正屆而立,為云南蒙自駐軍團長,積極響應反袁號召,率部隨蔡鍔突進蜀南,參加了護國戰爭,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采用靈活機動的戰術,擊敗袁世凱優勢兵力,取得了護國戰爭的勝利。
這是一副抒寫現實、抨擊時世的述志聯。上聯寫像蔡鍔將軍這樣的大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際能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高舉義旗,發動護國戰爭,這種膽識、氣魄非常難得;而那些只顧個人利益的當權者,面對國家南北對峙、民族尚未統一的分裂狀態,茍且偷生,他們都在忙著考慮自己的退場和出路了。下聯寫像舞臺表演的這樣的優美歌舞,是要稱頌,但必須實事求是,就像我輩樹起討伐旗幟,率部進入四川,反對袁世凱復辟稱帝,呼應風起云涌的南方革命運動,是出于當前全國政治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一樣。
此聯表現了朱德早年反對獨裁、分裂,渴望民主、統一,抨擊腐敗時政,倡揚犧牲自我的革命信念和戰斗精神。
第二副是瀘縣云錦白云寺戲樓楹聯:
萬口肆譏評想當時炙手絕倫譜入傳奇由他說短論長才知道死后聲名到者般樣,
滿腔皆勸戒看幾輩裝眉做臉追思往事不過逢場作戲趁早把生前幻相(象)作如是觀。
這副楹聯是1918年朱德任滇軍旅長駐防四川時為瀘縣云錦鎮白云寺戲樓所作。白云寺是云錦鎮的道教名勝,寺內建有戲樓。這是一副借演戲痛斥權奸、奉勸眾生的警世聯。上聯寫權奸活著時炙手絕倫,不可一世,死后被寫入傳奇,訴諸舞臺,遭受民眾譏評議論,他們怎么也預料不到自己聲名竟如此狼藉!下聯寫一代一代的衛道者鋪眉苫眼,裝腔作勢,只不過跟視生前如幻象一般的逢場作戲罷了,各位觀眾應擦亮眼睛,冷靜思考,不要被假象所蒙蔽。
此聯反映了朱德早年面對錯綜復雜、風云變幻的政治形勢所具有的洞察歷史事件的敏銳眼光與針砭時弊的卓犖才能。
第三副是瀘縣云錦區黃家祠堂戲樓楹聯:
登場時著眼爭觀任尹千種形容終嫌他假裝作道學風流未免幾分牽強態,
卸裝后留心細看換卻一番面目須認得果真的忠臣孝子原來都是等閑人。
這副楹聯也作于1918年,朱德時任滇軍旅長駐防四川。瀘縣云錦鎮黃家為當地望族,修有祠堂,祠堂內建造戲樓,此聯即為該戲樓而作。
這是一副描寫戲曲現象、揭示戲曲本質的行業聯。上聯寫演員登場因為戲曲表演假定性、程式性的需要,盡管千姿百態,窮形盡相,總嫌牽強扭捏,缺乏真實自然。下聯寫舞臺演出扮演忠臣孝子的各種角色,他們在脫去所有的穿戴,洗去臉上的裝,換了日常衣服后,都是極為普通的人物。
此聯體現了朱德早年對戲曲表演藝術特征的獨到理解和深刻認識。
這三副戲樓楹聯長期為世人所鮮見,直到被《中國戲曲志·四川卷》收錄才開始流傳,是觀照和解讀朱德早年感情與思想的一份珍貴文獻。它們借戲曲寫社會、歷史和人生,緊扣時代主題,既是民國初年混亂社會現實的記錄,又是朱德救國救民襟懷的寫照,同時還蘊含了他對戲曲藝術本質的真知灼見。在形式上,它們的字數較多,每副單聯都至少為30字,對仗工穩,氣勢磅礴。
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朱德的這三副戲樓楹聯,不論意境還是體勢都絕無僅有,是朱德早年政治情懷與藝術趣味的一種呈現和流露。